手机上网的电磁波危害堪比塑化剂
低着头,眼睛专注于手机屏幕,右手大拇指不停地点击和拨弄,旁若无人,你是否也是个低头族?近日有条被转发了一万多次的微博称,手机上网会产生比平时多5-6万倍的电磁波,而电磁波与塑化剂都属于2B级可能致癌物,应尽量远离。对此,记者咨询电磁方面专家,专家表示,手机上网电磁辐射比平时大几万倍的说法太荒谬,不过长时间的用手机上网会伤害眼睛。
电磁波堪比塑化剂?
日前,一媒体在微博上传了一段采访视频,并配文字称,手机上网会产生比平时多5-6万倍的电磁波,危害可比塑化剂。该媒体在报道中称,日前,有家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拿到几家公司的手机,测得手机上网时的电磁辐射比平时多出5—6万倍的电磁波。报道中说,据世卫组织调查,长期暴露在电磁波下,约3%-5%的人会患上电磁波敏感症,导致疲劳、头晕、失眠等症状。报道还引用该协会理事长的话说,电磁波和塑化剂一样,是属于2B级别的致癌物,应尽量远离。人们在使用手机App时或电磁波工具时,尽量要远离,报道同时提醒小孩和孕妇要远离电磁波。
电磁波或伤害眼睛
用手机上网能产生比平时多5—6万倍的电磁波?记者咨询了南京邮电大学电磁方面的专家许锋教授,许教授说,电磁辐射是普遍存在的,像闪电就会产生脉冲电磁波,只是现在设备多了,产生电磁波的途径多了。许教授表示,手机上网的电磁辐射比平时大几万倍的说法太荒谬了,其实手机上网和处于通话状态时的手机辐射差不多。许教授解释说,手机上网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WIFI连接,这是通过路由器来联网,由于离得距离近,电磁波影响很小。另一种是移动上网,通过WAP协议(无线应用协议)联网,连上之后,手机发射出的电磁波和打电话时发射的电磁波是差不多的,而打电话时产生的辐射也仅用毫瓦计算,远低于在人体安全辐射值警戒值。
不过许教授提醒说,长时间用手机上网或者对着电脑也有坏处,人的眼睛近距离地盯着手机屏幕,整个眼球就是一个手机辐射的接收器,而手机发出的电磁波通过热效应累积,热量积累在眼部,从而伤害眼睛。通常人体内的血流会引起扩散排除热能的作用,但眼球部分很难通过血流来排除热能。
针对市民担心的使用大功率的电磁设备时是否要远离的问题,许教授说,像我们用的微波炉,它的电磁辐射很大,不过微波炉上的金属可以吸收电磁波,隔断电磁波,电磁能逃不出来,所以没有问题。 电磁波敏感症存疑
针对报道中提到有3%-5%的人会得电磁波敏感症症状是,只要暴露在有电磁波的环境中就会身体不适,比如感到头痛、疲乏、心律不齐等。对此,记者查询资料得知,电磁波过敏症专指长期暴露在电磁波环境中造成的神经质过敏症状。世界各地确有不少人声称自己患有此病。2012年,法国东南部维科尔高原的一个山洞内,两位对电磁波过敏的女性躲在这里“避难”,山洞门口用黑体字醒目标注着“禁止移动电话”的字样。 不过,仍有不少的科学家都认为像电磁波过敏症这样的病症根本不存在。新华网的报道指出,世界卫生组织的实验表明,就分辨电磁场的能力而言,那些自称患有电磁波过敏症的人与其他人没有差别。尽管如此,不少专家仍然指出,人们需要认真对待电磁波辐射,因为电磁波过敏症确实给有些人的生活带来了困惑,应避免同时使用多台电器,勤洗脸也能防止辐射对皮肤的刺激,应多吃西红柿、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补充阅读:不是所有手机上网辐射大 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网站的央视新闻文字版可以看到报道原文,该文引述台湾媒体的报道,标题是《台湾:关注“低头族”健康》。文中可见,“手机上网会产生比平时多5万-6万倍的电磁波”系台媒报道引用台湾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的说法。 台湾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是台湾地区一个“以宣导教育、研究调查、受害者关怀、公害防治,进而建立安全电磁波环境,保障个人生存权利为宗旨”的非政府、非营利团体。 那数据何以得?在该协会网站一篇《请注意手机或滑Line的电磁波问题》的文章中,可以发现台湾电磁辐射公害防治协会的副秘书长邱春华有过这个提法。Line为一款接近微信的软件。她说,通过检测近10种手机,发现使用Line后,比不使用时电磁波提高,最高达5万-6万倍。她同时认为,若手机24小时开着,受电磁波影响或干扰将更严重,并建议学童不要使用Line通讯。 与邱春华该提法一同出现的,还有一份写有手机品牌、检测员等数据的表格,记录该结论提出的实验材料。实验使用了十个不同的手机品牌,分为开网络、未开网络、使用Line等多种条件,结果发现使用Line上网后,不同的手机品牌产生的电磁辐射,确实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但是否真的就是“手机上网会产生比平时多5万-6万倍的电磁波”?仔细阅读该文提供的表格,显然结果不是这样的。在产生辐射最大的某品牌手机的检测中,其未开网络时最低值为0.1微瓦每平方米(μw/m2),这个值相当于没有辐射,而用Line过后的最大辐射值为67548μw/m2。这就是那个5万-6万倍的来源,而且最大值显然比背景值高出不止5万-6万倍。 但是否所有的手机都有这么强大的“辐射能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在所检测的10款手机中,最大电磁辐射量超过1万的只有4款,另外6款的最大辐射量,不超过其开网络状态下最大辐射的4倍。 实际上,台湾电磁公害防治协会发布该文章的目的,显然不是证明“手机上网辐射大”,而是提醒沉迷于Line的台湾学生,应该防止电磁辐射。 辐射多久才致癌并无定论 至于央视财经转述此报道的微博中还提到,“专家提醒,电磁波与塑化剂都属于2B级可能致癌物,应尽量远离”。2011年5月31日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引述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癌症研究机构称,手机“可能致癌”。而在“致癌危害等级”的词条解释中,第二级A类(Group 2A)致癌物中包含电磁波和塑化剂。 上述说法虽然属实,却明显缺乏限定条件。即便是塑化剂,要想达到致病、致害或者致癌效果,都需要一定的剂量,电磁波辐射同样如此。在无线通讯、家电、IT产品足够普及的今天,环境中的电磁辐射背景值早就超过100μw/m2,不少电器开启瞬间的辐射量都超过1000μw/m2。究竟多少剂量的辐射,要接受辐射多长时间才可能致癌,学界并无一致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