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集群共网的最新动态与市场前景
集群通信主要是指一个自动共享若干个信道的多信道中继(转发)通信系统,是多个用户(部门、群体)共用一组无线电信道,并动态地使用这些信道的专用移动通信系统,它主要用于指挥调度通信。对指挥调度功能要求较高的部门和企业,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如军队、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和紧急事件服务部门)、铁道、水利、电力、民航等单位。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租、物流、物业管理和工厂制造业也越来越需要集群通信,集群通信正逐渐成为公众移动通信之外的一大专用通信系统。
集群通信网络分模拟集群与数字集群两种技术体制,模拟集群移动通信网的主要特点是所用频率低,提供的业务种类有限,不能提供高速率数据服务,且保密性差,容易被窃听,其网络的管理和控制比较困难等,而数字集群通信在以上方面都具有优势。
由于集群通信是适用于群体用户同时通信的专有系统,相对具有集团聚集性。因此,往往出现某一个事业部门或者单位投资建网,由自己来做运营管理和维护,并只为本单位用户进行内部通信使用,这便是专网(Private Mobile Radio,PMR)。专网虽然便于一个单位进行内部用户管理,实现了保密和安全,却成本高,维护困难,浪费了频率资源。因此,出现了由一个大部门或运营公司来投资、建设和运营的网络,在某个区域内构成一个容量几万或十几万的公共网络,并为具有集群通信需求的部门和公司提供业务,包括出售手机和终端,收取入网费和通信费等,这便是共网(Public Access Mobile Radio ,PAMR)。在共网中,一个公司或部门的集团用户可以使用虚拟专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 VPN)从而实现相对的独立性。共网不仅可以提高频率使用效率,提供更好的服务,而且对用户而言也是一种成本的节省,共网正成为集群通信发展的一种趋势。
一、集群通信的发展动态
集群通信从模拟集群发展到数字集群,走过了10多年的历程。最早的模拟集群网络建于1989年左右,至今,模拟集群还是集群网络市场的主体。据有关报道,目前国内大约有20多万的模拟集群用户,其中主要是专网用户,共网用户大概只占3万左右。数字集群网络最初出现在1998年左右,当时福建省建立了第一个数字集群试验网,采用摩托罗拉的iDEN网络技术。这个网络随后成为商业运营的共网,为福建集群通信公司运营所有。从此以后,数字集群网络纷纷建立,但主要还是在铁路、地铁和轻轨、公安以及水利等部门以专网的形式出现,数字集群共网只有联通国脉和深圳运联通两家公司完成建设,近期北京正通也正在北京进行数字集群共网的建设,预计2004年可以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使用。目前,国内数字集群共网的用户约8000户左右,专网用户数尚没有确切的统计数据。国内主要模拟与数字集群共网运营商见表1所示。
与此同时,另外一种新的技术也在市场上出现,这就是基于GSM或者CDMA网络的“集群通”业务。“集群通”业务可以提供类似于集群手机的“按键即说(Push-To-Talk, PTT)”,可以进行电话会议、组呼、单呼和语音调度等。这种技术与集群通信完全不同,但它可以实现相似的调度功能,因此与集群通信存在替代竞争。目前,提供“集群通”业务的公司包括杭州联通、四川移动等。近日,北京联通新推出的“空中议事厅”就属于该类业务。
二、数字集群共网的政策沿革
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数字集群共网凭借技术与经济性优势,正成为未来集群通信的主流。为规范这一市场的发展,信息产业部在政策上积极准备,从2000年开始,在技术标准、频率和运营牌照等方面陆续发布了以下相关文件和规定。
1.2000年12月28日公布了我国《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体制》标准,选择Tetra和iDEN作为行业推荐标准。
2.2001年出台了518号文件,主要内容包括:停止为模拟集群网络划分频点、颁发牌照,2005年底之前关闭所有800MHz模拟集群网络;鼓励数字集群共网商用试验,提出所有政府部门和企业在800MHz频段尽可能使用数字集群共网业务,并限制一个地区只进行2~3个商用试验网。信息产业部的文件表明了对发展大规模数字集群共网的愿望,并希望通过限制运营商个数、建立大网络覆盖,向用户提供全国可以漫游的服务和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518号文件的发布,为数字集群共网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局面。
3.2001年至2002年组织三家厂商进行Tetra标准的设备试验,掀起全国各地企业发展数字集群共网的热潮。
4.2002年至2003年,相继发布〔2002〕387和〔2003〕112文件,介绍800MHz频点计划及模拟集群网络退出安排,为将来划分数字集群共网频点做准备。
5.2003年4月1日,新的电信业务分类公布,数字集群通信被定义为二类基础电信业务,数字集群共网门槛提高,仅六大运营商可以申请运营牌照。
三、运营市场的反应
事实上,从2001年出现数字集群试验网开始,全国各地企业就纷纷有计划筹建本地的数字集群共网,其中,比较有声势的就有湖北全通、四川前锋等。可以说,看好这一市场的企业是很多的,但为何市场的反应如此迟缓,业务发展迟迟没有大的突破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从2002年开始,信息产业部开始限制数字集群共网运营商的资格,运营许可缩小到六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卫通和中国铁通)之内,并在2003年的新电信业务目录中规定其为二类基础电信业务,这背后隐含着将对其业务资费以及诸多方面进行严格管制的意图。实际上,经营数字集群共网需要频率资源,企业规模太小就不能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规模效益。从避免无序竞争的角度考虑,信息产业部出此政策也是理所当然。
但从市场反映看,由于模拟集群共网一直被定位为增值电信业务,因此参与商业运营的公司为数众多。而数字集群共网在刚刚兴起时,虽然有非常多的企业(包括原有的模拟集群共网运营商)表达出了积极进入的意愿,但新政策的门槛阻隔了这批企业的最初设想,同时,也彻底切断了那些对此领域有相当兴趣的窥探者,最终导致当时多个数字集群共网计划和项目纷纷下马。
而在有资格的六大运营商中,目前规模靠前的几个巨无霸似乎都无暇顾此,只有中国卫通和中国铁通在一些场合表达了要积极发展集群通信的愿望,并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据报道,铁通开始在重庆、长春和沈阳部署集群共网商用试验,卫通计划在天津、济南和江苏进行商用试验。其中,卫通似乎采取了更为积极直接的策略。2004年初有报道指出,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与联通国脉第一大股东国信寻呼公司签订了协议,前者收购后者持有的联通国脉法人股。交易完成后,中国卫通将成为联通国脉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也就成为目前国内最大数字集群共网运营商的东家。
但从总体看,即便卫通和铁通在数字集群市场上的行动也表现迟缓,并未出现大规模上马数字集群共网的迹象,这一方面可能是企业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可能也预示着企业对市场存有疑虑。根据业内人士的观察分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来自于运营商对未来高额投入和不确定市场需求的担忧。据悉,中国铁通曾对全国性运营网络做过调研,认为在15个城市建立大范围覆盖的网络将需要160亿左右的投资。这是一笔巨额投入,而未来集群市场规模尚不确定,投资回报将存在较大的风险。
四、数字集群共网的市场前景
实际上,运营商对市场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因为长期以来,一直缺乏对集群通信市场的统计数据,包括官方也很难预测其具体市场究竟有多大。只有某些文章曾提及:模拟集群用户大约为20多万,模拟共网用户为3万多。从模拟集群网络已经经历的10多年发展看,这个规模相对于公众移动网络2.5亿多的客户群,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是,数字集群的潜在市场应该是很大的。有人根据欧洲和美国的情况,计算集群通信的用户群与公众移动市场的比例,比值约为10%,但这一估计在中国显然有点不切实际,过于乐观!鉴于中国具有的庞大公众移动市场基础,参照集群通信的市场现状,中国已经不可能达到这一比例。信息产业部在2001年做了一次15个部委和公司的调研,之后,有关人士介绍了调研的情况,并预测潜在的共网用户会达到320万,而集群通信市场的总体规模将达到800~900万[1]。这是根据具有集群通信需求的11个部委和北京华讯公司的初步统计做出的预测,相对比较可信。
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是未来10年左右的潜在市场空间,目前而言,这依旧是一个遥远的目标。笔者估计,在2005年前后能从模拟集群网络转向数字集群共网的用户大约只有20万左右(主要分布在政府管理部门和公共事业部门,已经使用了模拟集群网络的用户),而更巨大的企业市场,包括公共交通企业、物流公司、物业保安和建筑工地等,原先使用集群通信较少(其中一部分使用普通对讲机),虽然存在调度需求,还有赖于运营商的挖掘。
近两年,数字集群共网数量虽少,但用户增长还是比较快的。其中,联通国脉的iDEN网络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拥有了2000多用户。有报道说,联通国脉预计到2005年,数字集群通信的潜在客户会有18万到20万左右,其中约有1/4即5万会成为实际的用户。因此,潜在市场还是比较乐观,不过从潜在用户变为实际用户,需要一定的时间。对集群共网运营商而言,除了要了解市场潜力,还要探寻市场运营策略,把集群通信真正发展起来。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 李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