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智慧城市的关联
【背景提要】 201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规划》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两会期间,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热门议题。
眼下,两会刚刚落幕,新型城镇化规划就紧锣密鼓地推出。看来,新型城镇化必将成为今年的行情热点。为此,笔者就为咱们这些身处智慧城市产业内的人们,说一说新型城镇化究竟意味着怎样的机遇,以及有哪些不容忽视的注意事项。 一、解决“城市病”,智慧城市有望大显身手 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出的背景之一就是严重的“城市病”。
按照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城镇化率达到40%—60%的时候,“城市病”就将进入多发期和爆发期。此时,继续推进城镇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而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3.7%之高。在过半的城镇化率背后,隐藏着诸多亟待“医治”的城市病。 李克强总理曾言,“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可是如何才能实现?《规划》给出答案,就是有序开发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对于智慧城市而言,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的契机,则是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镇化的内在质量,并前瞻性地,以先预防后治理方式帮助城市杜绝城市病。
首先看智慧城市如何提高城镇化的内在质量。比如说,交通问题。
现在,“车多路堵”已经不是北京这样广为人知的“首堵”专利。瘫痪性堵车纷纷出现在杭州、武汉、长沙等二线城市,经常性的堵车也开始在三线城市甚至县城、乡镇显现。对此,智慧交通就是非常好的解决策略。
宁波市就曾对此感触深刻。通过“宁波通”APP等一系列智慧交通解决方案的实施,宁波市打造出一体化的公众出行服务体系。不仅使得政府各委办局建设和运维成本降低达20%以上,更让百姓享受到“出门不问路,一网打尽;买票不出门,一键搞定;交费不停车,一卡畅行;打的不等待,一机召车;停车不用找,自动预约”这样的高大上城市新智能交通出行体验。
其次,以智慧城市推进新型城镇化要看到高、望得远,要先预防后治理。比如,百姓最关心的雾霭问题。 试问,几近锁国的雾霾天气就那么难治吗?智慧环保或许能给出答案。
通过建立综合智能化管理平台、应急环境指挥体系、污染源自动监测和视频监控覆盖体系,将实现对环境的自动化、智能化监测和监管,提高环境保护能力。
深圳宝安区便是如此做的,在中兴通讯协助下,该地区725个重点污染源均已实时自动在线监测。借助智慧环保平台,环保部门及时掌握企业污染处理设施的运转情况,有效遏制环境污染的违规违法行为。长此以往,遏制污染源后,环保雾霭问题何愁不破。
最后,以智慧城市祛除“城市病”务必要注重顶层设计。毕竟,“城市病”的解决,不是单一部门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不仅是气象局的事情,也不仅是环保局或水利部门的事情,而是要统筹整个城市的资源。对智慧城市而言,就是在建设过程中注重顶层设计,考虑整体的规划。 同时,为了避免出现多标准的混乱局面,必须由政府主导制定统一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标准,设立权威性的独立机构,遴选符合编写资质的企业参与,最终形成能够落地的、可执行的指导文件。
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智慧城市坚持信息惠民 所谓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习近平看来,是“新型城镇化不仅是住在城中,更是幸福在城中”;在李克强看来,是“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
正如在两会中,“新政惠民”已经成为与“深化改革”并列的核心主题。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得“以人为核心”,同样是要将惠民进行到底。落实到智慧城市建设,就是要坚持“信息惠民”。
事实上,早在1月15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个部门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将重点解决社保、医疗、教育、养老、就业、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九大领域突出问题。
由此可见,从“信息惠民通知”到“两会”,再到“新型城镇化规划”无不昭示了只有惠及民生,智慧城市项目才能真正得到政府支持、百姓拥戴。